人物故事/致敬敦煌女儿 “樊锦诗星”闪耀银河

图:樊锦诗至今已从事敦煌文物事业整整60年。图为2004年,樊锦诗在石窟内指导青年人进行研究工作。
择一事,终一生;心归处,是敦煌。60年来,“敦煌女儿”樊锦诗初心不悔,推动莫高窟申遗,领军数字化保育,静静守望在莫高窟旁。而今,一颗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樊锦诗星”,也在浩瀚天宇中静静运转、闪光。10日,“樊锦诗星”命名、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办。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大公报记者 郭涛敦煌报道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的公报显示,樊锦诗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构建了“数字敦煌”和综合保护体系,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为表彰获奖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重大贡献,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将2007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小行星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命名为“樊锦诗星”,该申请于2021年5月14日获得批准。
“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
“敦煌塑造、成就了我,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各项殊荣远远超出对我个人的表彰,荣誉应该属于敦煌研究院、属于甘肃省、属于中国文物界。”樊锦诗在会上表示,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党和国家对敦煌文物事业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使得敦煌文物事业有了今天的成就。更要归功于以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为代表的莫高窟人秉持“莫高精神”,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共同创造了时代伟业。
樊锦诗今年85岁,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至今已从事敦煌文物事业整整60年,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曾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人们提起她时,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1987年,莫高窟被批准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申报材料全由樊锦诗手写。后来在她的推动之下,一系列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出台。80年代末,樊锦诗去北京出差,偶然看到有人在电脑上展示图像。“当得知图像数字化后储存在电脑中就可以永远不变,我脑洞大开。如果为敦煌石窟建立数字档案,文物的历史资讯岂不就可以永久保存了吗?”樊锦诗说。为了让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又带领团队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敦煌文化与艺术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捐出奖金积蓄 共计2000万元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后,樊锦诗每年都会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万元捐给基金会,至今已坚持28年。2014年,樊先生退休时,她又把公积金账户里存的45万元(人民币,下同)一次性捐出。今年,樊锦诗将她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以及个人积蓄共计2000万元捐出。一半已赠予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支持北京大学敦煌学的研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
当日,樊锦诗又将另一半捐给敦煌研究院,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专门成立“樊锦诗基金”,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和培养急需紧缺人才。“这算是自己对敦煌事业,对推动全社会全方位助力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樊锦诗说。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6-14文旅局局长妻子疑似“吃空饷” 陕西渭南官方通报
- 06-24“羊脸识别”为养殖提效
- 05-11浙江百企来港招高端人才 提供逾6100职位
- 06-22城市绿洲/戈壁滩上种树 绿化覆盖率超四成
- 05-05港生感言
- 07-10广东廉江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致6死1伤 嫌犯已抓获归案
- 05-04跨境应用/支援港中大实验 打造“未来物料”工厂
- 06-01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预计将于6月6日正式出坞
- 07-06四部门出手 清理妨碍统一市场措施
- 06-26外国在港机构代表走进郑州 点赞中国制造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07-14人民至上、为民造福 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 07-14王毅晤布林肯 强调把中美元首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 07-14新闻热话/中国绘猴脑3D地图 寻人类脑疾“基因”
- 07-14猕猴大脑是最佳研究对象?
- 07-14自主研发/国产“生命照相机” 百亿像素纳米级成像
- 07-142030前载人登月 中国将发射移动实验室
- 07-14“暑假游”火爆 热门景区一票难求
- 07-14重拳出击/倒卖免费票 “黄牛”被拘留
- 07-14应对景区“预约难”多管齐下
- 07-14游客无奈/6部手机抢票 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