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换新装 牧民变身老板

图:牧民带着学子在辉腾锡勒草原上骑马漫步。大公报记者乔辉摄
“当了半辈子牧民,从前年年贷款应付日常支出,几乎没有多余的钱。现在一年收入十几万(人民币,下同),除去家用,每年还可以存十万积蓄。”眼前这个肤色黝黑的老人叫乌力吉,今年70岁,住在乌兰察布察右中旗黄花嘎查蒙古大营。在他身后,是一片蒙古包群,周围便是一碧千里的辉腾锡勒草原。乌力吉现在的好日子,正是得益于退耕还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公报实习记者赵锦诚、陈轩颍、韩铭泽、吴清华乌兰察布报道
走进黄花嘎查蒙古大营,这里没有牛羊,只有整整齐齐、黄白相间的一排蒙古包。17年前,乌力吉卖掉所有牛羊,留下20多匹马,从放牧转向新的产业──旅游接待服务。乌力吉回忆道:“过去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儿女上学、住房都成问题,现在生活各方面也提升了不少。”
拓蒙古包民宿回本快
每年能存十万,这是乌力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候穷啊,种点粮食还得贷款买化肥,待收成了就去还款;还得拿莜麦去还人家的麦子,现在花钱都可以买到了。”谈及2006年之前的生活,乌力吉叹气道。一旁的村委书记杨勇补充说:“当时村民们还得交农业税,好多都搬走了,也有出去打工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
过去草原牧民家家住蒙古包,定期要带着牲畜去转场,现在大家都住上了平房,以前定期转场的日子也成为过去式,所有牧民全都定居下来。杨勇介绍,现在村中家家户户都发展旅游业,在草原上盖起了特色的蒙古包民宿,增加了骑马、射箭等众多特色项目,吸引八方来客,带动了经济发展。
乌力吉投资的“草原天籁度假村”有超过30个蒙古包民宿,游客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北京等地。据他女儿张荣介绍,早期每个蒙古包投资约5000元至6000元,如今已随着旅客居住要求的提升,蒙古包也装上了冷暖气、厕所、洗澡房等,每个蒙古包投资升到了3万元。
每年的七八月都是旅游旺季,在包头打工的张荣两姐妹会回到家中帮忙打点,与父亲一同迎接旅客。张荣说:“我冬天回去打工,夏天就回来帮忙。”她透露,旅游旺季每个蒙古包收费介乎每晚380元至580元,很快就能回本,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全村收入年超千万
在乌力吉的平房中,还挂着外孙女的奖状,以及一些小孩子的玩具。对于他来说,生活的变迁就是一句话:“钱够花。”
冬天时,乌力吉也会和老伴一同到城里探望女儿和孙子孙女。他自豪地说:“我们现在不仅自己钱够用,有时还能补贴一下孩子呢。”杨勇补充道:“现在的黄花嘎查蒙古大营共208户,512位居民,全村收入一年有一两千万,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
在蒙古包里,游客还体验到了最纯正的草原风光,感受牧民人家的豪迈与热情。除了游客,当地人也愿意驱车来场小旅游,蒙古包提供了烧烤的场地,“我们就住在附近,有时间的话就会叫上家里人来这里聚一聚,感受草原特色。”正在烧烤的游客张女士说道。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6-14话你知/何为AIE?
- 07-28警方通报“男子1天7次用假币骗卖瓜学生”:已刑拘
- 07-20独具风格/古吉州窰木叶盏 多国尊为国宝
- 06-28特 写/“赛龙舟”昭示“众人划桨开大船”
- 05-173D打印出鱼肉 与真鱼无异
- 07-03全新体验/空间足设施齐 “买房不如买房车”
- 08-01国防部:美对台军援严重威胁台海和平稳定
- 04-28话你知/曹操为何叫“魏武王”?
- 05-25流行趋势/结合ChatGPT 打造“最强大脑”
- 06-22研学热点/走进塞上雄关 挖掘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