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潍坊供热网!

即时要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时政新闻 > 即时要闻 > 90后研制仿生型潜水器“西谷I号” >

90后研制仿生型潜水器“西谷I号”

时间:2023-08-10 15:30:47|栏目:即时要闻|点击:

  图:深海技术讲席教授崔维成向香港传媒学子介绍研究成果。大公报实习记者祝佳慧摄

  2018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诞生。五年后,在这块创新的土壤上,一系列原创科研项目正在开花结果。就在今年4月中旬,诞生于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西谷I号”搭载“珠海云”科考船,在中国南海顺利完成了2000米级海上试验,标志着“西谷I号”成为目前深度最大,且真正具有深海作业能力的新一代仿生型潜水器样机。

  崔维成曾任“蛟龙”号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曾于2012年搭乘“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到7035米的海底,亲眼见证过荒芜的深渊。2018年加入西湖大学后,崔维成作为深海技术讲席教授,带领团队研究起了第三代仿生智能机器鱼型潜水器。“与‘蛟龙’号等第二代潜水器相比,第三代新在哪里呢?”面对同学们的疑问,崔维成解释道,仿生鱼潜水器能像鱼一样靠“鳍”游动,将人类探索深海的“打扰”降到最低。

  “另外一点我要强调的是,我并非‘西谷I号’的总设计师,而是以指导员的身份参与项目。”崔维成说,“西谷I号”真正的研制团队,是一群90后的“新人”,“这就是西湖大学的魅力所在。”在崔维成看来,西湖大学对于年轻学者有着极大的包容心,鼓励各专业进行跨学科研究。

  “任何一个新学科的创新,基本都来自于学科交叉产生的新思维、新思想。”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补充道,基于这样的理念,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在设计初期便在图纸上画下了一个“学术环”──一个巨大的环形长廊,将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的建筑体依次串联,并通过12座桥梁连接起学术环与周边辅助设施。“‘学术环’是西湖大学师生进行科研教学和相关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学科之间不需要从一个大楼跑去另一个大楼,即可实现跨学科研究。”

大公报实习记者祝佳慧、吕文昡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 2009-2019,WWW.WFHEATING.COM,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 LAMBERT

sitemap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