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研制仿生型潜水器“西谷I号”
图:深海技术讲席教授崔维成向香港传媒学子介绍研究成果。大公报实习记者祝佳慧摄
2018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诞生。五年后,在这块创新的土壤上,一系列原创科研项目正在开花结果。就在今年4月中旬,诞生于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西谷I号”搭载“珠海云”科考船,在中国南海顺利完成了2000米级海上试验,标志着“西谷I号”成为目前深度最大,且真正具有深海作业能力的新一代仿生型潜水器样机。
崔维成曾任“蛟龙”号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曾于2012年搭乘“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到7035米的海底,亲眼见证过荒芜的深渊。2018年加入西湖大学后,崔维成作为深海技术讲席教授,带领团队研究起了第三代仿生智能机器鱼型潜水器。“与‘蛟龙’号等第二代潜水器相比,第三代新在哪里呢?”面对同学们的疑问,崔维成解释道,仿生鱼潜水器能像鱼一样靠“鳍”游动,将人类探索深海的“打扰”降到最低。
“另外一点我要强调的是,我并非‘西谷I号’的总设计师,而是以指导员的身份参与项目。”崔维成说,“西谷I号”真正的研制团队,是一群90后的“新人”,“这就是西湖大学的魅力所在。”在崔维成看来,西湖大学对于年轻学者有着极大的包容心,鼓励各专业进行跨学科研究。
“任何一个新学科的创新,基本都来自于学科交叉产生的新思维、新思想。”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补充道,基于这样的理念,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在设计初期便在图纸上画下了一个“学术环”──一个巨大的环形长廊,将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的建筑体依次串联,并通过12座桥梁连接起学术环与周边辅助设施。“‘学术环’是西湖大学师生进行科研教学和相关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学科之间不需要从一个大楼跑去另一个大楼,即可实现跨学科研究。”
大公报实习记者祝佳慧、吕文昡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4-28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参观小贴士
- 05-10内地“网红”寺庙 热门祈福单品
- 06-20王毅晤美卿:共寻中美新时期正确相处之道
- 05-15技惊四座/航母载机试飞员 刀尖起舞
- 07-25粤东赴穗高铁线9月开通 省时1/3
- 07-18互联互通/港资养老机构 携“港式标准”北上
- 06-23自然奇观/壮丽七彩丹霞 游客流连忘返
- 07-10“两攻”频出西太 砺剑远海作战
- 05-04“纸质阅读”对战“无纸化阅读”
- 05-31中国科技创新 新产业弹指成真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08-14“目标是全村一起发展”
- 08-14翻新改造 闲置老屋焕发活力
- 08-14下渔村转型 打造特色旅游
- 08-14歼16双弹破地堡 跨海夺岛新战法
- 08-14解放军反地下工事利器
- 08-14外军动向/美“海豹”微型潜艇 可载8突击队员
- 08-14伙拍攻击2 “炸弹卡车”火力爆升
- 08-14直10换国产“心” 高原灵活攻防
- 08-14东部战区海训场上砺兵
- 08-14勿忘历史/学者寻访慰安妇 记录流不尽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