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新疆科考 筑生态大数据平台
图: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岩芯钻探现场。
穿行于茫茫漠海,在沙漠公路驱车500公里,大公报记者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眼前矗立着高达数十米的钻架,轰鸣的钻机正钻取地下接近千米的岩芯样本,无人机在高空拍摄沙丘形态,探地雷达正测量沙丘地下层理结构……这是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的野外现场,第三次新疆科考构建了“科考—台站—遥感—模型—分析”一体的大数据共享平台,积累的数据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中国经验。一位科技人员说,“立体的高科技手段令第三次科考更加高效,与过去科考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大公报记者 杨帆(文、图)
作为中国西北的战略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国能源基地、资源渊薮和运输要津,新疆面临着干旱缺水,生态系统极端脆弱,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荒漠化危害突出,自然灾害频次和强度增大等诸多挑战。而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科考的数据已经陈旧,80年代后行业部门数据标准不一致,存在许多信息资料空白区,已无法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需求。
动用遥感卫星 数据更精准
有鉴于此,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于2021年底启动,在塔里木河流域、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天山北坡经济带以及吐哈盆地五大片区,全域考察资源、环境、生态本底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多种高科技手段各显神通,有效助力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周晓兵介绍,通过集成地面监测站、无人机、遥感卫星和物联网等技术,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已形成“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体系,构建“科考—台站—遥感—模型—分析”一体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使科考数据更加精准、全面。
生物防风固沙 推广至中亚非洲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对“一带一路”建设有重大意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指出,新疆的生态系统、流域不是封闭的,很多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是跨国界连续分布的,科学考察离不开国际合作。例如,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科学家在帕米尔高原联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跨境调查,借助这次科考可对“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建构全局认识。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徐基良说,这次科考积累的研究数据和经验,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类似的能源开发基地生态修复提供中国经验。“我们沙漠公路的生物防风固沙模式,现在已经推广到蒙古国、中亚哈萨克斯坦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常青说。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目前已进入野外调查的关键阶段,并取得了积极进展。第三次新疆科考的成果将整合前两次科考信息,在梳理分析近30年来变化的基础上,为新疆未来30年发展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合作奠定大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