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累计输水量近6亿吨
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管道平均埋深超过30米,主隧全长17.5公里,是中国目前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污水深隧。截至9月25日,该深隧累计传输生活污水近6亿吨。
轻点鼠标,污水传输设备工况、各种检测数据、调度计划等数据全部显示在电子大屏。25日,在武汉大东湖深隧二郎庙预处理站,3名工作人员在中控室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控着每天60余万吨污水“乘”深隧“专列”快速送入至远端北湖污水处理厂。
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运营方――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大东湖深隧项目负责人廉文杰介绍,这套中建三局自主研发设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智慧运营、健康监测等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为中国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建设、运营提供了全新样本。
武汉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是该市“四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重点项目,由武汉市水务局作为实施机构,中建三局作为社会资本方投资建设,工程建设范围跨越该市武昌区、洪山区、东湖风景区和青山区,主要为新建17.5公里的主体深隧及1.7公里的支隧,将位于武汉中心城区的污水传输至新建北湖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项目2017年开工,2020年12月30日竣工验收,并进入正式运营,覆盖130平方公里的区域、300多万市民。
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管道平均埋深超过30米,最大埋深超过了60米,对地面及地下管线影响极小,为城市发展预留宝贵的地下浅层空间资源,是国内首条污水深隧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成功探索了水环境治理新模式。同时,编制了深隧工程技术标准,将为国内外后续同类工程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深隧建成后,确保后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关键。为此,项目部开发了智慧运营系统、健康监测系统、无人机巡线系统、水下机器人系统,让深隧工程有效实现了智慧管理和运行。
其中,大东湖深隧的智慧运营系统采用“一张图绘所有”的概念,集成了综合管理、应急调度、淤积预警、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功能模块,展现统计分析后的关键数据,如同大东湖深隧的“大脑”,可以通过不断搜集处理数据,进行自我学习,形成一套最优的管理、调度方案,在未来甚至可以实现无人值守运营。鉴于大东湖深隧内部深埋地下,一旦运行起来,将始终保持满水状态,无法直接观测管道内部情况。水下机器人可以在高流速、高水压、具有腐蚀性、能见度低的水下环境,实现隧道运行状况检测、清淤等功能,帮助深隧保持健康稳定的运行状态。
此间专家认为,武汉大东湖深隧实现“两减”“两增”功能,即通过设备和工艺升级,对污水水质提标改造,满足排入长江的水质要求,减少长江生态环境负荷;采用“地面花园式绿化+地下污水处理站”的形式,减少水务环保设施对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取消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避免挤占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增加土地开发利用价值;利用湿地地下空间、预留浅层地下空间,增加城市远期发展地下空间立体化利用的可能性。(中国新闻网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09-26华为首款智能轿车 规格超特斯拉
- 09-26华为发布会新品亮点
- 09-26华为筑专利长城 平板科技遥遥领先
- 09-26回应美国网攻华为 外交部:无法领先就打压
- 09-26函贺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 习近平:让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造福各国人民
- 09-26湾区动力/广汕高铁开通 湾区1小时生活圈“上新”
- 09-26广汕高铁沿线车站
- 09-26特 稿/十一“超级黄金周” 高铁游潮汕正当时
- 09-26潜力十足/全线8座车站 惠州独占一半
- 09-26阳澄湖大闸蟹开捕 首用AI防伪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