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辗转 7根圆明园石柱回家
图:10月13日,参观者在圆明园石柱回归展上观看展出的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新华社
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再添新成果。在13日于圆明园举行的“最美的重逢——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活动”上,国家文物局正式将7根流失海外百馀年,近期由挪威运返的圆明园石柱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7根石柱成为继圆明园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7根圆明园石柱回归原属地是政府、高校、社会力量助力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家的最新案例。同时,圆明园正觉寺正式成为圆明园博物馆,这批石柱文物首次在此同观众见面,并将长期展出,力求让观众了解圆明园石柱重回故里的历程。大公报记者 江鑫娴
今次回归的7根圆明园石柱原为圆明园西洋楼的石构件,在1860年圆明园英法联军劫掠后,被当时在中国定居的挪威人蒙特购得,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收藏。7根石柱总质量超2.6吨,均为汉白玉材质,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石柱正面纹饰以西洋雕花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中西合璧。
石柱 “归家路”走了十年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应邀参观科德博物馆,发现展出的圆明园石柱。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签署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十年间,国家文物局始终协调各方,铺就石柱回归之路。2023年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经过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7件文物的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科德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落户圆明园博物馆 长期展出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7根圆明园石柱回归原属地是中国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新成果和又一重要进展,也是政府、高校、社会力量助力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家的最新案例。
如今,圆明园正觉寺全域经升级改造,正式成为圆明园博物馆。为更好回顾圆明园石柱颠沛流离,远离故土的历史,讲述圆明园石柱艰难曲折、重回故里的历程,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在圆明园博物馆开展,并将于10月14日起向公众长期展出。黄怒波表示,回归文物向人们展示回家之路,不仅是中外交流的印记,是民族强大的体现,更是伟大新时代的生动印证。日后愿与各方共同努力,促成更多国宝回家。
挪威科德博物馆馆长培特.斯奈尔表示,石柱作为圆明园的一部分,见证了中西文化的早期接触,印证了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交流。科德博物馆愿继续与中方合作,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7-05湖北一女生高考志愿被篡改 嫌疑人为同班男生 被行拘5日
- 05-16从粤港澳到京津冀 习近平亲自部署聚焦区域协调发展
- 07-18辽宁阜新煤矿事故瞒报案件4名相关责任人被查
- 09-05高温催热 防晒服饰每件卖过千元
- 07-17《封神第一部》千呼万唤
- 08-17内地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
- 07-15传统民俗/习俗晒秋 独特风景
- 06-15国家统计局:5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8%
- 05-20特稿/石榴花开千年 丝路友谊长存
- 06-28不忘故里/港商:祭典有利推动陇港文化交流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10-16“一带一路”新闻中心启用 AI互动吸引
- 10-16习近平推动“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
- 10-16风雨共担,携手并肩应对时代之变
- 10-16惠泽天下,共促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
- 10-16再启新程,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 10-16丁薛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 10-16话你知/鹏城实验室 6G研究获突破
- 10-16国产6G毫秒传输 飞天出行梦成真
- 10-16世界数字经济大会前沿科技
- 10-163D扫描+大数据 创新医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