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奋力打造县域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新高地
近年来,慈溪市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结合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由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全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成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担当示范”的奋斗目标,坚持“生态美城”战略路径不动摇,秉持“标本兼治、治标先行、治本提速、流域治理”的治水理念,推进“三大行动”、织就水环境综合“三张网”,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不断擦亮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水生态底色,奋力打造县域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新高地。截至今年9月底,12个县控及以上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2.3%,其中9个市控及以上断面优良率达100%,较2021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
一、实施水生态管理提效行动,全领域谋划兴水治水网
一是规划引领抓统筹。2021年5月,正式成立科(局)级事业单位水环境治理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市人代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兴水治水的决议,制定出台《慈溪市兴水治水五年规划(2022―2026)》,统筹住建、水利、农业、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及镇街治水项目,已累计完成兴水治水投资35.69亿元。今年3月份,又提级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环保委员会,下设11个专业委员会,将水环境治理中心调整设立为生态文明促进中心,实体化运作指挥、规划、考核、督办、协调落实全市水生态建设保护的各项任务。
二是专班治水控精准。围绕重点断面所在流域,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水质提优攻坚战专班,充分用好浙东引水,结合境内水库、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全力保持河网补充水源,破解慈溪水源不足难题。根据气象、水文变化,科学灵活调度泵闸等水利设施,分时段、分河段,人工增加水头差,有控制地增强水体方向性流动,破解慈溪水动力不足难题。
三是包干治水压责任。全市各地逐步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并逐年制定实施重点流域整治细化方案,实现一地一方案、一河一方案,由镇街道主要领导包干污染最严重、整治难度最大的河道,其他一级支流均确定一名班子领导包干,并落实包整治项目、包工作进度、包整治标准、包问题解决、包任务完成的“五包责任制”。
二、实施水污染防治提速行动,全方位铺开流域治理网
一是污水收集破难题。因地制宜建设截污设施,防止污水直排。对一些无法在短时间实现管网覆盖或管网运维修复困难的区域,通过安装数字化收集处理系统,快速高效解决雨污分流及污水收集、传输困难。同时,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实现线上高效运维管理,有效攻破污水收集难题。截至目前,已累计安装相关设备500余套,每日收集污水达4万吨。加强样板区培育,成功创建“污水零直排”标杆镇1个,新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16个。
二是治污重点狠攻坚。制定实施河道水质提优攻坚战方案,定时间、定目标,开展重点河道水质提优达标攻坚战,确保干、支流水质提升同步实施,去年以来,已累计实施综合治理项目95个,完成投资超过3亿元,今年还将继续推进水质提升项目10个,总投资约3760万元。同时,通过旁路污水处理站,补充小区域清洁水源,全市已建成运行3个,累计规模2万方/日。
三是行业控污高标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去年以来,已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48个,投资3.34亿元,完成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40个,切实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效率。加强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运维。高标准推进教场山污水厂提标扩建工程和北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28公里,完成污水管网检测、疏通、维修266.2公里。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源头减药、终端拦截、统防统治等方式,多渠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配方肥1.06万吨,实施统防统治面积10.1万亩,新增处理病死动物4500吨/年处理能力,完成水产尾水治理1000亩。
三、实施水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全周期重塑生态修复网
一是严格支流达标准入。不断加密织好水质监测网格,实时监测重要断面及支流汇入水质,基本实现“自动与人工结合、点状与走航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水质多维立体监测体系,一旦出现水质异常,第一时间开展污染溯源工作,避免突发性污染源扩散。同时,探索试点交接断面管理办法,通过补偿机制压实属地责任,涉及县控断面4个,镇街道5个,涉及资金100万元。目前,已建成水质监测微站88个(今年还将增加30个),人工日常监测点位312个,去年以来累计完成水质走航近250公里。
二是完善问题整改机制。通过各级河长巡河、网民监督等途径,借助无人机、走航船等智能化设备,常态化开展流域污染点排摸行动,分层次启动涉水问题溯源整改程序,进一步建立完善“涉水问题有效解决闭环管理机制”,建立动态问题数据库,去年以来发现并整改问题完成1128个。
三是优化水陆生态修复。加强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发挥水陆交换带的湿地“绿肺”作用,达到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拦截功效。通过种植挺水植物打造“水下森林,纳米曝氧增强水体氧含量,构建人工浮岛转移营养物等方式,增强水体污染物消解能力。通过科学选种、增殖放流等方式,优化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结构、微生物菌群结构、原生动物及底栖动物结构,增强水体生物多样性修复,强化水体生态链。(中国日报网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10-28特稿/“我对香港的前景看好!”
- 10-28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 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 10-28湾区动力/穗会展经济红火 竞争力全国居首
- 10-28广州会展经济韧性强
- 10-28湾区核心城市会展业定位
- 10-28宾至如归/“广式服务”贴心 客商采购便捷
- 10-28专家解读/粤港澳联动办展 擦亮湾区名片
- 10-28王毅:中美要全面对话减少误解误判
- 10-28中美金融工作组第一次会议 双方就货币稳定等议题沟通
- 10-28北京观察/以对话化解对抗马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