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夏商周瑰宝 惊艳北京中轴线
图:游客们观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绿松石龙形器。大公报记者郭瀚林摄
近年全国兴起文博热,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文博新地标中国考古博物馆近期开放后,亦迅速成为首都最火的博物馆打卡地之一。多件超级国宝在这里集中亮相:由2000多枚绿松石片组成的夏代石龙、“东方神兽”西周邓仲牺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等,每尊巧夺天工的器物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欣赏探究。据悉,展出的6000余件出土文物精品均来自田野考古一线,多方位还原了古代中国社会风貌。大公报记者 孙志、任芳颉、郭瀚林北京报道
记者走进博物馆,一条金色“时光大道”铺展向前,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大厅两侧,两辆出土自河南殷墟的殷商时期马车整体展出,让游客如同置身考古现场。“馆内文物全部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珍藏,总数有几万件,目前展出的有6000件左右。展品中最大的亮点,便是夏商周时期的大量精美文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品中,很多重量级国宝是第一次与大众见面,非常受游客欢迎。
全长约70厘米,龙身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龙眼则是两块圆形白玉……在“宅兹中国”展区,记者见到了镇馆之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龙的形象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组合而成,这些“龙鳞”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制作工艺堪称鬼斧神工。龙的腰部还有一个铜铃,对应了《诗经》中“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祭祀场景。据解说员介绍,华夏先民自石器时代以来就有龙图腾崇拜的传统。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表明在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后期,中国龙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的龙形象都是在夏代开创的基础上延续演化,一直传承至今。
陪嫁牺尊 体现重家民族性
背部的盖纽上站着一只凤鸟,项背上附着一只捲尾虎,胸前和臀部各有一条捲尾龙……一件鸟兽形象的酒器吸引着大批游客驻足,这便是另一件镇馆之宝──出土于西安张家坡的邓仲牺尊。“牺尊”是商周时期一种被制成鸟兽形象的酒器,这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尊似马非马,似羊非羊,头生双角,腹有双翼,似是某种神兽。
“‘邓仲’是位于今天河南邓州一带的诸侯国邓国的贵族,这件牺尊可能是邓仲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器物。”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文物的由来,3000千年前,牺尊伴随女主人的送亲队伍来到西周首都镐京(今西安),寄托着远嫁女孩的思乡之情。游客贺阿姨在参观后谈到:“这件文物能看出,中国人自古就十分注重家庭,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这是我们民族能立足和发展壮大的根本。”
殷后墓葬 红装武装兼蓄
妇好是商朝王后、女将军、女祭司,展厅中专门开辟了一片区域,完整展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系列文物,是迄今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陪葬物多达两千馀件。其中,一件嵌绿松石象牙杯颇为醒目,杯身高约30厘米,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饕餮、夔龙、鸟等花纹,凹陷处则镶嵌着华丽的绿松石,彰显商代高超工艺技术的同时,也反映出这位巾帼英雄痛饮美酒的万丈豪情。据工作人员介绍,妇好墓中共出土了426件装饰用玉器、499件骨笄、铜镜、髮梳、手镯、玛瑙串饰等物品,可见妇好是一位爱“武装”也爱“红装”的贵族女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9-23记者手记/贴近年轻人 创新话题葆青春
- 05-29直播 |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
- 08-30媒体:别让日本核污染水误伤中国海鲜
- 09-14两类新免疫细胞“技能点”
- 07-07湖南耒阳发生持刀杀人案致1人死亡 嫌犯落网
- 11-27空警600雷达罩 双色布局藏玄机
- 11-28先民智慧/平凡小颗粒 人类大进步
- 09-14“十一”抢票攻略:哪些城市最热门?如何增加候补购票成功率?
- 08-23中泰老驻缅甸使馆协调打击赌诈
- 11-24朱鹤新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