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图:2019年8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了解黄河治理和保护、堤坝加固防洪工程建设等情况。新华社
【大公报讯】新华社11月26日发表题为《习近平的黄河情怀》的文章。文章指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从青藏高原出发,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纳千流,黄河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踏遍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目光所及、驻足所思,尽是对母亲河未来的深谋远虑。“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九曲黄河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大河之治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千秋治河”展厅。在一幅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图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
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摇摆不定的流线如厉鞭抽向大地,给百姓带来苦难。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曾几何时,黄河“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思接千载,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国的关系。
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祈愿着黄河安澜。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将治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手中。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实现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4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创造“地上悬河”治理奇迹。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习近平总书记说。
来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习近平总书记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凭栏远眺,眼前天高水阔,林密鸟翔。总书记心中,谋划着黄河安澜的宏伟蓝图。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深知治水之重、之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黄河,无疑是治水的重中之重。“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第二日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
“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总书记的一番话,道尽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带着这样一种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黄河一线考察汛情。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彼时,黄河秋汛洪水已经退回主河槽,但从主河槽到码头绿化带10多米的“过界”痕迹依旧清晰可见。
刚一下车,总书记便问询前段时间水位最高时的水边线在哪里。“这就是10月8日漫滩时的水边线。”在码头上,黄河河口管理局负责人手持展板,向总书记一一汇报。
码头风高浪急,总书记伸手帮助扶着晃动的展板,仔细察看,不时插话提问。当听到黄河秋汛虽然“有惊有险”,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总书记点头肯定。“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